乙肝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乙肝康复网 > 9个项目 乙肝患者当复查

9个项目 乙肝患者当复查

时间:2023-11-22 00:00:47

相关推荐

1.肝功系列指标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A)

19个项目 乙肝患者当复查

1.肝功系列指标

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A)等等。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

2.血常规

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等。病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血象的改变往往可以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如早期肝硬化阶段,血小板轻度降低;中晚期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全血均下降;如果单纯血色素降低,要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

3.甲胎蛋白

肝炎甲胎蛋白很少升高,即便升高,很少超过200纳克。但是肝癌时甲胎蛋白往往大于400纳克。如果甲胎蛋白持续不降,维持在400纳克以上,要注意肝癌的可能。

4.B超

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5.胃镜

根据化验结果判断是否有肝硬化时,可以作胃镜,了解食管黏膜及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如果静脉曲张情况存在,说明肝硬化已发生。

6.肝纤维化指标

抽血检查血清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等等,可以初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7.乙肝病毒学指标

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DNA等,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

8.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了解是否存在乙肝相关性疾病,如肝源性糖尿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9.肝穿刺检查

他手段和检测方法不能明确病情严重程度或存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肝穿刺,取活组织检查,有助于确诊。

以上介绍的各种检查,并非每个病人每次都要进行,一般来说,常规只进行肝功系列检查就可以了,只有在怀疑是否有肝硬化、肝癌等严重情况时,才需要作更多的检查。

2乙肝与丙肝有何异同

1.感染传播方式相似,两者均主要经过血液或输血制品等方式传播。

2.临床表现相似,但丙型肝炎无症状及无黄疸病例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发现,且肝功能检查常表现单项转氨酶升高,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3.均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倾向,其发生率丙型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更大。

4.由于传播途径相似,因此丙肝与乙肝可以重叠感染,且重叠感染较单个感染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可加剧肝脏的损害。

5.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发生率高。

3慢性丙肝患者的氧化应激现象

最新研究发现,对于慢性丙肝患者,其体内存在氧化应激现象。因此,抗氧化剂辅助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F Serejo博士及其同事选取20例慢性丙肝患者进行研究,以评价干扰素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氧化应激指标变化。

所有采用干扰素α2b治疗12个月,每次皮下注射5MU,每周3次。分别与治疗前6个月和随访6个月时进行肝脏活检,然后利用调整致断评分(ACS,正常值[nv]:1.1±2.4%),评价染色体断裂情况;通过Yagi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nv:6.6±1.4nmol/mL);采用Ellman试剂(二硫硝基苯甲酸,DTNB)检测总硫醇(nv:9.8±1.3μmol/g蛋白);采用放免测定法,定量检测纤维发生的血清指标-II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IIP)(nv:0.37±0.)。

结果发现,与参考标本相比,治疗前患者血清的ACS增加(9.2±3.2%,P<0.001)、MDA值升高(12.6±2.7nmol/mL,P<0.001)、总血浆巯基(t-SH)减少(6.3±1.1μmol/g蛋白,P<0.001)。

治疗和随访期内,全部患者的ACS降低(P<0.001),但未恢复正常;MDA降低,但到随访结束时,只有持续应答者逐渐恢复正常(P<0.003);t-SH增加,全部患者均在随访结束时恢复正常(P<0.005)。

ACS与炎症分级呈正相关(r=0.52,P<0.03),但与纤维化分期无正相关关系。与其相反,血浆MDA与纤维化分期(r=0.51,P<0.03)、PIIIP(r=0.57,P<0.03)相关,但与炎症分级不相关。

F Serejo博士认为,慢性丙肝患者体内存在氧化应激,而干扰素可以促进氧化应激的长期抑制、改善疾病活性和纤维化。因此,抗氧化剂辅助治疗丙肝具有一定效果

4慢性丙肝患者的肝脏纤维化与脂肪变性无关

法国研究人员发现,慢性丙肝患者的肝脏纤维化与坏死性炎症有关,而与脂肪变性无关。

先前已有研究显示,脂肪变性能够加速慢性丙肝患者的纤维化进展。然而,少量发表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克里西Beaujon医院的T Asselah博士及其同事对慢性丙肝患者脂肪变性的相关特点(流行病学、生物学与组织学)及其与肝脏损伤(坏死性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选取2000年11月至2001年7月间因肝脏活检入院的未治疗慢性丙肝成人患者。活检当天,前瞻性完成一份危险因素调查表,并采集用于实验室分析的血样。

本研究共收入290例患者(143例男性、147例女性)。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4(3.8)kg/m2。1和3基因型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8%和18%。135例(46.6%)患者发生脂肪变性。多变量分析发现,肝脏脂肪变性与3基因型丙肝病毒、坏死性炎症分级高、BMI高相关。纤维化分期与肝脏脂肪变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多变量分析还发现,纤维化分期高与男性、50岁以上、BMI高、坏死性炎症分级高相关。

Asselah博士等总结认为,在本研究选定的慢性丙肝人群中,脂肪变性不是肝脏纤维化的重要决定因素,坏死性炎症分级高与纤维化分期高相关。

5α-干扰素可预防丙型肝炎患者发展产生肝细胞癌

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Ⅰ)可以预防某些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发展产生肝细胞癌。

这项由大阪大学医学院进行的研究共收试了90例患者。这些患者随机接受24周的对症疗法或每周3次、每次6 (Ⅰ)的治疗。(Ⅰ)组和对照组的平均随访期分别为和年。

对照组有73%的患者发展产生了肝细胞癌,而(Ⅰ)组中此类患者的比例仅27%。两组的死因模式相似,对照组和(Ⅰ)组各有58%和11%的患者死于随访期,并各有2例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

大多数接受(Ⅰ)治疗患者都未能维持持续有效率。不过研究人员推断,因(Ⅰ)可“预防代偿性肝硬化恶化和抑制肝细胞癌发展,故能提高用药者的生存率。”

如果觉得《9个项目 乙肝患者当复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