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乙肝康复网 > 除非你知道 否则你并不知道

除非你知道 否则你并不知道

时间:2024-04-18 14:02:31

相关推荐

今天与一位同事的对谈使我想起来这一句名言。正在紧锣密鼓地看着大家的论文,这位同事写了一段她指导孩子们从“说”到“写”的过程的写话教学事件,她告诉我,她确实这样做了,而且效果也确实存在的。

于是我给她增加了理论阐述,然后发给了她。她看后很快给了我回复:“我对您的敬佩绝不是虚心假意的,我真的敬佩您怎么能记住那么多理论,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这样的回复给我传达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她认为理论是有好处的,确实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个信息,她认为理论是记忆后用在论文里的。

而事实上,我对理论的记忆肯定不是这样的,这一点我自己知道。我首先喜欢探究行为,而我在进行一个探究行为的时候,起初一般会以正常的逻辑推理,认为这个探究行为可行。比如,我教一年级的时候,曾经在班级到处贴上生字卡片,我的理由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理由:那就是,这么多生字在教室里,孩子们一定会看到,而且会记住的。

但是,我的希望破灭了,孩子一开始很新奇,后来就熟视无睹了。

后来我读到了一些理论,知道了低年级的孩子是一个主客体不分的“人种”,他们希望任何事情、事物都能对他们“说话”,他们也希望他们能参与到任何事情、事物当中去。后来我改变了方式。让孩子自己设计生字卡片,并悬挂在教室里,教学效果产生了效果。以后又遇到很多原因,尤其是导师的引领,我开始读书了。

也就是,当我们不知道理论的时候,我们通常是用一种个人偏好的认知结构去对待孩子们和学科的学习行为。

但事实上,这位同事指导孩子从说到写的过程确实产生了效果,是不是就无须再学习理论了呢?我看是未必的。其一,这可能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当她再次采用这样的程序营造某种教学过程时,就未必产生相同的效果了;其二,当她不知道这个教学过程所蕴涵的理论时,她很快就会又沉沦到正常的教学生活当中去。因为,据我所知,这次过程是她有意建构的,她知道这个写论文的任务;即使这次过程不是为写论文而有意为之,她也会陷入到同样的结局,因为没有支架结构的行为是一种很难持续的行为,只有懂得了某种行为的支架结构,人才愿意重复这样的行为,因为有支架的行为带来的信度使人觉得这个行为可靠而愿意重复。

当然,若是这位教师有强大的毅力,能够每天制造“事件”。但是,没有理论的支撑,他是很难保证每次“事件”的可靠的,由于信度和效度同时发生了问题,也会抑制这位教师走向更高效的教学行为。

我们经常发生惊喜:我今天的教学行为真的发生了很好的效果。然后便有了一种“发表”的冲动。但,当以叙事的方式写出来后,却发现只有“文学”的价值——文章可能确实打动人了。但一定会留下一种有些事实并不是事实的遗憾。因为,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的渲染效果使他可能遗漏了事情发生的必然理由,或者这些理由因为修饰性语言的气势而被弱化了。有时候,我们为了制造文章的效果,甚至可能会改变一些真正的事实。

曾经有人举了一个有关劳伦斯写作《恋爱中的女人》的小说为例说明了这样的现象。读了这篇小说,很多读者都感叹,他们终于看到了恋爱中的女人的真实心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很难说,他们与其说是看到了,还不如说是被感动到了。因为作为一个男士的劳伦斯能如此了解不同性别的女人的心理,甚至比弗洛伊德或者沙利文还了解,好像有些说不过去,因为作为男士的弗洛伊德或者沙利文对女性的了解也是值得怀疑的……

正如这篇文章的题目《除非你知道,否则你并不知道》,很多读者可能是因为被题目蛊惑而来读这文章的,但只要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知道”有时候可以拆分成“知”“道”,有时候“道”只是“知”的衬词时,他 一定会带着稍微理性的情绪去读这篇文章而有所启发的。“知”“道”,就会以“道”去“知”,可能会获得更多。

如果觉得《除非你知道 否则你并不知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