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乙肝康复网 > 药物性肝病如何预防

药物性肝病如何预防

时间:2019-01-23 04:22:37

相关推荐

药物性肝病如何诊断,药物性肝病如何预防,药物性肝病疾病给很多的人带来了不便,也因此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家要警惕药物性肝病的出现,平时还要注意进行药物性肝病的预防工作,而且要深入的了解一些药物性肝病的相关知识才可以,今天就让疾病百科频道的lochenhanve201来带大家看看吧。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liverdisease)简称药肝,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1药物性肝病的病因

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有数百种,其中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氯丙嗪、安定等;化学疗法药物如磺胺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类等;抗癌药如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等较为常见;其他如睾酮类、雌激素类、某些黄体酮避孕药、口服降糖剂甲苯磺丁脲等抗甲状腺药,以及某些中药如黄药子、苍耳子等也可造成药物性肝损害。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可分为两大类:

1、药物对肝脏的中毒性损害此类与剂量呈正相关,潜伏期短,可直接造成肝细胞损害,导致肝细胞坏死。

2、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引起的肝损害某些药物可引起速发型或迟发型过敏反应,其过敏性肝损害又可分为“淤胆型”肝炎和“肝炎型”肝炎,其对肝脏损害的程度与摄入药量无关,潜伏期多数较长或不定,事前不能预测。此类有遗传倾向,可能由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结果。

2药物性肝病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肝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是由于肝炎大多数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另一方面则是胡乱用药导致的肝部疾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着重讲解一下药物性肝病这种疾病。想要多药物性肝病有所了解的朋友们,就一起来看看肝病科专家的讲解吧。

药物性肝病是怎么回事?

药物性肝病是指某些药物对肝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的疾病。随着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新药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

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

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绝大多数病人停药后可恢复,发生临床和组织学的改善,快的仅需几周,慢的需几年。少数发生严重和广泛的肝损伤,引起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或进展为肝硬化,如不进行肝移植,将发生死亡。

此病危害极大,重症患者导致肝功能衰竭或重度胆汁淤积,进展到肝硬化时,应考虑作肝移植。

由于药物性肝病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患者不能尽早治疗的话,导致病情恶化严重还有一定的机率威胁生命。因此,对于药物性肝病这种疾病,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对待,当肝部出现不适的时候,为了避免患上药物性肝病,患者需要及时到专业的肝病科医院接受检查。

3药物性肝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有数百种,其中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氯丙嗪、安定等,化学疗法药物如磺胺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类等,抗癌药如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等较为常见;其他如睾酮类,雌激素类,某些黄体酮避孕药,口服降糖剂甲苯磺丁脲等,抗甲状腺药,以及某些中药如黄药子、苍耳子等也可造成药物性肝损害。

(二)发病机制

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可分为两大类:

1.药物对肝脏的中毒性损害此类与剂量呈正相关,潜伏期短,可直接造成肝细胞损害,导致肝细胞坏死。

2.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引起的肝损害某些药物可引起速发型或迟发型过敏反应,其过敏性肝损害又可分为“淤胆型”肝炎和“肝炎型”肝炎,其对肝脏损害的程度与摄入药量无关,潜伏期多数较长或不定,事前不能预测。此类有遗传倾向,可能由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结果。

有关肝损害的机制概述如下:

(1)某些药物损害肝细胞的亚微结构如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由于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的损伤,导致脂肪代谢障碍,造成肝脂肪性变及由于肝细胞膜、线粒体及溶酶体的损伤导致肝细胞坏死。

(2)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与肝细胞的大分子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如异烟肼在体内经过乙酰化后,分解成异烟酸和乙酰肼,后者与肝细胞内大分子共价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药酶诱导剂使乙酰肼产生增多,从而增加异烟肼对肝脏的毒性。使用药酶抑制药(如对氨基水杨酸)时,则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降低。

(3)在分子水平上干扰肝脏代谢,如甲睾类同化激素、雌性激素等可造成肝内淤胆。

(4)药物作为半抗原,造成过敏反应。药物或其代谢物在体内与肝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引起过敏反应,造成肝细胞损害;如有大量免疫复合物在肝组织内沉着,可造成重症肝炎。例如红霉素诱发的过敏反应,可发生“淤胆型”肝炎。

3.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差别很大,其临床病理分型如下:

(1)急性型:

①肝细胞型:

A.肝炎型:很多药物可引起肝实质细胞损害,其病理变化轻重不一,与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不易区别:轻者呈点状或灶性坏死,重者可呈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表现。见于异烟肼、氟烷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引起。

B.脂肪肝型:肝细胞脂肪性变,同时还可有坏死、炎症和淤胆。大量静脉滴注四环素、门冬酰胺酶等药物可导致此型。

②肝内淤胆型:

A.单纯淤胆型:病理变化主要为肝小叶中心区的肝内淤胆,一般无肝实质细胞损伤,亦无炎症反应。见于睾酮的衍生物,以甲睾酮所致的黄疸为多。口服避孕药亦可出现黄疸。

B.淤胆伴炎症:病理变化为毛细胆管、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胆汁淤积,在小叶中心区更为显著,伴有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引起此型的药物多为含有卤素的环状化合物,如氯丙嗪等。

③混合型:不少药物所致的肝损害不易明确分类。病理改变以肝实质损害为主,有灶性、中央区、甚至带状或大片坏死等,有时可伴有轻度淤胆。

(2)慢性型:

①慢性肝炎型:有些药物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其病理变化与自身免疫性活动性肝炎相似,包括肝小叶周围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和肝小叶炎性细胞浸润,小叶界板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等。若并发桥状坏死,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小叶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改变。见于异烟肼、磺胺、氟烷、丙硫氧嘧啶等药物引起。

②肝硬化:甲氨蝶呤、无机砷剂、门冬酰胺酶等,可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纤维化或小结节性肝硬化的病理改变。

③慢性淤胆型:肝脏病理显示毛细胆管内胆栓,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胆色素沉着,小胆管增生和假小胆管形成。

④其他:长期口服避孕药可引起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性改变,导致良性肝腺瘤;睾酮衍生物可导致良性和恶性肝肿瘤;保泰松、苯妥英钠等可引起肝脏肉芽肿;有些药物可引起肝内静脉闭塞及肝静脉血栓形成。

4肝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影响肝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酒过量。现在很多人疲于应酬,在饭桌上觥筹交错,喝酒无度,无形之中增加了肝疏泄毒素的工作量,使得肝出现病变,如酒精肝,肝硬化等。

二、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吃不卫生的东西或者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这就会影响肝的气机。

三、过度劳累:这是主要的乙肝病因。因为过度的劳累,如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使机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受寒:这种乙肝病因能使体内各种化学反应迟缓,抵抗力下降,侵入人体的乙肝病毒得到了繁殖的机会。营养不良和疲劳、创伤、精神刺激及药物毒性作用的情况下也是引起乙肝的病因。

四、长期熬夜。成年人正常的睡眠时间应为8小时,人应该从23点左右开始睡觉,这样在凌晨1点到3点间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这个时辰是养肝血的最佳时刻,如果这个时辰不睡觉,就养不起肝血。

五、损害肝脏的药物。特别是一些中药,比较容易造成肝脏损害而一般人又不知道。

六、其他疾病。如果同时还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肝脏损害。

七、辐射。

八、经常暴露于毒物或者化学品如喷雾清洁剂、杀虫剂、涂料之下,或者长期处于吸烟环境中。

5肝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肝病的各种类型的病原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碱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后被释至胞浆中,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血中的Da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内,是一种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与修补及延伸双链DNA的短链有关。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在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内,血清ALT升高之前,血清DNA聚合酶活力即已升高,因此,DNA聚合酶活力测定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若HBVDNA聚合酶活力仍持续升高,是肝炎转为慢性的征兆。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HBe)

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其编码基因相互重叠,是HBcAg的亚成分。在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中,其消失则稍早于HBsAg。HBs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有肝内HBVDNA的复制,血中存在较多Dane颗粒和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因此,HBeAg阳性是病毒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指标,传染性高。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是一种具有脂质外壳的RNA病毒,直径50-60nm,其基因组为10kb单链RNA分子。HCV的基因编码区可分为结构区与非结构区两部分,其非结构区易发生变异。HCV与HBV及HDV无同源性,可能是黄病毒属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病毒。本病毒经加热100℃10分钟或60℃10小时或甲醛1:100037℃96小时可灭活。HCV细胞培养尚未成功,但HCV克隆已获成功。HCV感染者血中的HCV浓度极低,抗体反应弱而晚,血清抗-HCV在感染后平均18周阳转,至肝功能恢复正常时消退,而慢性患者抗-HCV可持续多年。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的嗜肝单链RNA病毒,需要HBV的辅助才能进行复制,因此HDV现HBV同时或重叠感染。HDV是直径35-37nm的小园球状颗粒,其外壳为HBsAg,内部由HDAg和一个1.7kb的RNA分子组成。HDAg具有较好的抗原特异性。感染HDV后,血液中可出现抗-HD。前已知HDV只有一个血清型。HDV有高度的传染性,及很强的致病力。HDV感染可直接造成肝细胞损害,实验动物中黑猩猩和美洲旱獭可受染,中国已建立东方旱獭HDV感染实验动物模型。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为直径27-34nm的小RNA病毒。在氯化铯中不稳定,在蔗糖梯度中的沉降系数为183S。HEV对氯仿敏感,在4℃或—20℃下易被破坏,在镁或锰离子存在下可保持其完整性,在硷性环境中较稳定。HEV存在于替伏末期及发病初期的患者粪便中。实验动物中恒河猴易感,国产猕猴感染已获成功。

(六)庚型肝炎病毒(HGV)

庚型肝炎病毒[5](HepatitisGVirus,HGV)

1967年,DEINHARDT等人发现采自一名黄疸患者的血清标本接种狷猴(tamarin)后,可使狷猴发生肝炎,并可在狷猴中传代感染,因此根据患者名字的字首将这种致病因子命名为GB因子。1995年,美国科学家从接种GB因子的狷猴体内获得了2个与黄病毒相关的基因序列,命名为GBV-A和GBV-B。随后,又从一名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体内扩增出人GBV核酸序列,命名为GBV-C。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另一实验室科研人员也从一名输血后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发现相似的基因序列,称为HGV。进一步的研究表明,HGV的基因序列与GBV-C有很高的同源性,两者NS3区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5%,氨基酸同源性达100%,因此确定两者为同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故将其统称为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GVirus,HGV)。

如果觉得《药物性肝病如何预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