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乙肝康复网 >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0-05-31 22:27:34

相关推荐

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

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109/L,平均为10×109/L;7~12岁为(4.5~13.5)×109/L,平均为8×109/L。

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作用。

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

第三种细胞是单核细胞(代表符号为M),约占1%~8%,产生抗体。第四种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符号E),约占0.5%~5%,机体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可增加比例数。末位是嗜碱性粒细胞(符号B),约占0~0.75%,各种比例如不协调,预示可能有某种病。

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PL)约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

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4-5)*10¹²/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120-15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的9次方/L

升高:各种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0-15)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二、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

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例如: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贫血时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验值会降低;而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会增多血栓发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肿瘤、变化反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

二、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三、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

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血常规检查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的作用

1、判断是否有其他细菌感染。

如果乙肝患者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应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判断有无脾功能亢进。

重度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如果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明显降低,应考虑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应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肝硬化。

3、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作用,其中干扰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因此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及抗病毒治疗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一般来说,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5*10的9次方/L、血小板<5*10的9次方/L时,不要选用或停用干扰素,可选用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进行抗病毒药物。我院目前是采用抗病毒免疫疗法结合这些药物综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判断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全血象降低,应考虑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

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

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如果觉得《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