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乙肝康复网 > 寒湿的症状体内寒湿重怎么办

寒湿的症状体内寒湿重怎么办

时间:2023-03-04 03:19:37

相关推荐

一、寒湿的病因

寒湿,是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湿寒多为脾虚导致。若体外空气潮湿寒冷便会导致人体脾虚并且出现湿寒之证,人体内便会有湿寒之邪了。

1、寒湿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部位,要用祛风湿通络的药物。中药藤类多具有此种功效;还要根据身体上下肢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如羌活一般用于上肢,独活多用于下肢。

2、寒湿之邪停留于脏腑,要选用入脏腑的化湿或者燥湿药。如藿香、陈皮、半夏、厚朴等。

3、寒湿之邪用药,还要看引起寒湿的具体病因。寒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于外感六淫之寒湿;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内湿。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二、寒湿的特征表现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1、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2、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3、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4、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6、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7、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8、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9、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10、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11、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12、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13、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14、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三、祛寒湿的方法是什么

1、喝薏米红小豆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2、运动排汗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3、利用电器

好好利用身边的电器,比如电吹风,空调的除湿功能等,让自己周围的环境尽量干燥。

4、三子养亲汤

体内湿邪过重,已经引发了各种顽疾怪病的朋友,可使用“三子养亲汤”。 用炒莱菔籽、炒白芥子、炒苏子(中药店都能买到)打粉冲服。

5、汗蒸去湿

远红外线可以跟细胞产生共振,促使深层细胞运动,让微循环加快,从而排出体内的湿气、寒气。

6、用葱、姜、蒜

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7、避环境的湿气

我们体内会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8、拨火罐

通过拔火罐,可以将身体里的湿气、寒气,通过皮肤组织渗透出来,从而排除邪气,让人精神百倍。

9、刮痧

刮痧去湿是经常检验的,效果非常好。

四、去寒湿的中药有哪些

有寒湿阻于脾胃,有寒湿阻于经络的不同,用药也有异。寒湿阻于脾胃者,可用:附子,干姜,白术,茯苓,藿香,厚朴等为选药配方。寒湿阻于经络者,可用:附子,桂枝,制川乌,细辛,白术,羌活,等为选药配方。

1、桂圆红枣茶

作法:桂圆和红枣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至沸腾即可饮用。桂圆肉也可一起食用。

功效:桂圆可以安神补血,红枣则可以补气安神,两者皆对手脚冰冷有极大的帮助。

2、党参

功用:补气药。有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的功效。其基本性能韩人参很相近。

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3、肉桂

功用:是温里药材,能去寒温胃、活血通经阵痛、补劳明目、促进血液循环。

主治:沈寒痼冷,虚寒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风痹骨节挛缩,产后腹中瘕痛,打扑损伤。

4、黄耆

功用:可以补中益气、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利尿、降血压、保护肝脏等多种疗效;气血凝滞不通者,可用黄耆补气通气,血气就会自然通顺。

主治:胃下垂,子宫下垂,气虚血脱,崩漏,脱肛。配人参、甘草、川芎、生姜治痘症不起。配山药、花粉、麦冬、生地黄、五味子治糖尿病,并有强心作用。

如果觉得《寒湿的症状体内寒湿重怎么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