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乙肝康复网 > 8种乙肝免疫治疗药

8种乙肝免疫治疗药

时间:2020-09-21 23:01:36

相关推荐

资料显示,乙型肝炎DNA疫苗曾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人员曾先后于小鼠、转基因鼠及北京鸭进行试验,证明DNA疫苗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及抗体应答;然而,在随后的I期临床试验中对于DNA疫苗的报道较少。

18种乙肝免疫治疗药

资料显示,乙型肝炎DNA疫苗曾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人员曾先后于小鼠、转基因鼠及北京鸭进行试验,证明DNA疫苗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及抗体应答;然而,在随后的I期临床试验中对于DNA疫苗的报道较少。

免疫治疗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免疫调节,即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原有的免疫功能增强或减弱;二是免疫重建,即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移植给患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使后者的免疫功能正常全部或部分得到恢复。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免疫调节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乙肝用药

α干扰素:α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α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很强,还有增强免疫对病毒感染细胞的免疫杀伤活性。α干扰素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细胞毒活性。临床治疗剂量为300万~500万单位,每周3次,疗程3~6个月。持久疗效为25%~40%。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头痛、关节及肌肉酸痛等。聚乙二醇干扰素是相对于常规干扰素在药代动力学和用药频次上有很大改进的一种干扰素,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干扰素不适用所有患者

胸腺肽:胸腺肽制剂是胸腺的多肽物质,它具有使T 淋巴细胞分化、增殖、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促进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α和γ干扰素等的产生。常用的胸腺肽制剂主要是胸腺肽α1,胸腺肽α1是人工合成的,含有28个氨基酸的多肽,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多与其它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左旋咪唑:左旋咪唑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近年来用于临床上的左旋咪唑涂布剂,可外涂于皮肤表面,涂抹72小时后,药物吸收率在90%以上,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剂量为5毫升,外涂躯干及四肢皮肤表面,保持24小时不洗去,每周2~3次,疗程为6个月。有研究证实,左旋咪唑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治疗作用,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潘生丁合用卡介苗: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斯崇文报道,潘生丁可以在人体透生干扰互助,发挥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治疗方法为潘生丁25毫克口服,每日3次,同时于前臂三角肌皮内注射卡介苗0.1毫升,每月1次,疗程为6个月。注射前须作结核菌素试验,用1∶2000结核菌素5单位。如皮试结果为阴性或硬结19毫米者,可以注射卡介苗,口服潘生丁可引起头晕、面部潮红及灼热感,但本疗法价格低廉,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为其优点。

免疫核糖核酸:是一种免疫增强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辅助治疗,可使部分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恢复正常,临床适应证与转移因子相似。治疗慢性肝炎方法:每周注射1次,每次1支(3mg);疗程一般为4~6个月。6个月以上者改为2周注射1次,最长为1年。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有畏寒、发热、皮疹等。提示:免疫核糖核酸仍缺乏严格、科学的临床研究资料,尚难肯定其疗效。

转移因子:转移因子是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制得的一种多核苷酸和多肽小分子物质,为细胞免疫促进剂。具有能获得特异和非特异的细胞免疫功能,并能促进释放干扰素。剂量为2~4毫升,皮下或淋巴结周围注射,每周1~2次,疗程2~3个月。不良反应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皮疹和皮肤瘙痒等。

治疗性疫苗:这是一种打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耐受状态和激活T细胞免疫反应的治疗策略,研究人员也声称治疗性疫苗的长处正是“教会”人体免疫系统正确识别“敌人”,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状态,产生自身抗体,降低甚至清除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然而,国内对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也好像是昙花一现,未见进一步报道。

DNA疫苗:资料显示,乙型肝炎DNA疫苗曾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人员曾先后于小鼠、转基因鼠及北京鸭进行试验,证明DNA疫苗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及抗体应答;然而,在随后的I期临床试验中对于DNA疫苗的报道较少。

2乙肝与丙肝有何异同

1.感染传播方式相似,两者均主要经过血液或输血制品等方式传播。

2.临床表现相似,但丙型肝炎无症状及无黄疸病例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发现,且肝功能检查常表现单项转氨酶升高,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3.均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倾向,其发生率丙型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更大。

4.由于传播途径相似,因此丙肝与乙肝可以重叠感染,且重叠感染较单个感染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可加剧肝脏的损害。

5.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发生率高。

3丙型肝炎病毒核心颗粒的免疫电镜和光学旋转技术检测

日本Mie大学医学院的Ishida S等人通过免疫电镜和光学旋转技术,检测了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颗粒的超微结构。

HCV是直径55-65nm的球形颗粒,但对于病毒体的内部结构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楚。为了解HCV核心颗粒的形态,Ishida等使用免疫电镜(IEM)观察了3例HCV感染者的血浆标本,这3例患者体内HCV RNA效价均很高,其中一份HCV RNA效价为1.5×10(8)/ml的血清经去垢剂处理去除抗-HCV核心抗体。

在常规电镜检查(EM)中,当对上述标本进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研究人员在1.22-1.25g/ml片断中发现了一些直径介于33-40nm之间(平均直径37nm)的球形颗粒。在IEM检查中,研究人员使用了HCV核心蛋白质特异性兔多克隆抗体(RR8)和羊抗兔IgG胶体金颗粒,结果发现上述球形颗粒可与RR8发生特异反应。这一发现表明,这些球形颗粒是裸露的HCV核心颗粒。部分HCV核心颗粒具有二十面体样结构。光学旋转技术显示HCV核心颗粒具有六边对称性,其正六边形的边长大约为20nm。

上述发现表明,HCV核心颗粒直径为33-40nm,具有二十面体样结构,浮力密度为1.22-1.25g/ml。

4慢性丙肝“自身免疫”特点

据欧洲学者报道,慢性丙肝患者出现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NOSA)与特异性人口统计学特点无关,不影响就诊时肝病的生物化学和组织学特点或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

意大利学者T. Stroffolini博士指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经常出现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NOSA)。目前尚不清楚,能否依据自身免疫的血清学指标区分重度肝损伤患者。

为此,研究人员选择4个意大利肝脏病医院收治的连续502例抗HCV阳性、HCV-RNA阳性、HBsAg阴性慢性肝炎患者,评价了NOSA与人口统计学、生物化学和组织学特点之间的关系。全部患者均进行经皮肝脏活检。同一位病理医师利用组织学活性指数分类法,对活检标本评分。

结果发现,NOSA阳性的出现率为36.9%。分别有15.7%、27.3%、2.2%的患者具有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多变量分析显示,丙球蛋白> 2 g/dL是可能呈NOSA阳性的唯一独立预测指标(OR:2.1;95% CI:1.3-3.4)。其它临床(年龄、性别、ALT、HCV基因型)或组织学特点(分级与分期评分、胆管损伤)均与NOSA无关。

155例具有NOSA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和治疗后,未出现任何自身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

Stroffolini博士认为,慢性丙肝患者出现NOSA与特异性人口统计学特点无关,不影响就诊时肝病的生物化学和组织学特点或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

5丙肝患者维持治疗有无影响

大多数静脉注射药物成瘾者IDUs 都感染了HCV,这些人通常需要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资料提示,美沙酮可能抑制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Sulkowski等研究评价了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同时接受派罗欣抗HCV治疗时,美沙酮与派罗欣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及其相互作用情况。

共有24例患者入组。派罗欣180 μg/次,1/w单次和多次给药之后评估其PD和PK。派罗欣对美沙酮的PK影响通过派罗欣多剂量给药前后美沙酮PK的变化进行评价。 派罗欣的PD通过测定血清2′5′-OAS活性和HCV动力学来评价。

结果表明,派罗欣PK在给药第1周和第4周时与没有接受MMT的CHC患者的情况相似。美沙酮PK的基线水平与派罗欣治疗4周后情况也相似。单剂量给药后,派罗欣诱导2'5'-OAS 活性与健康者中所观察到的相似。在派罗欣治疗4周后,12例 60%有病毒应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肌痛、发热、疲劳和食欲缺乏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未观察到阿片戒断症状出现,在研究期间,也没有患者需要调整派罗欣或美沙酮的剂量。

研究结果提示,接受MMT的CHC患者,派罗欣单药治疗有较好的耐受性。MMT并不影响派罗欣的抗病毒活性。

如果觉得《8种乙肝免疫治疗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