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乙肝康复网 > 看看乙肝的传播方式到底有哪些

看看乙肝的传播方式到底有哪些

时间:2023-05-21 02:02:34

相关推荐

看看乙肝的传播方式到底有哪些,其实乙肝的病因还是比较明确的,生活中要注意多了解一下乙肝的常识问题,乙肝的传播途径到底有哪些呢。

1乙肝有哪些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人体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让周围的人感到十分的惶恐。那么乙肝有哪些传播途径呢?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可以更好为预防感染乙肝病毒做准备。

乙肝有哪些传播途径?肝病专家指出,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2、性传播:在性生活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性器官均可以出现损害,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液或阴道的分泌物中都可能带有病毒,因而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性生活传播。避免的办法是当发现一方携带乙肝病毒时,另一方就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

3、母婴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4、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另外如果家中有乙肝病人,尤其要注意预防。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

以上的对乙肝有哪些传播途径的介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乙肝患者要到正规大医院积极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乙肝家属在平常生活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身体内若没有抗体的人就一定需要进行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使身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最好定期到医院检查,一旦被乙肝传染,就应该积极接受治疗,

2乙肝的传播途径到底有哪些呢

在我国,有一亿多乙肝患者,并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多,是现在社会上一个很大的群体。很多乙肝患者还会被人歧视,让他们感到很自卑。虽然大家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为了不被传染,还是这样做了。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传播途径:

一、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包括湿疹、疥疮、口腔溃疡或糜烂)暴露于血液或传染性体液;共用剃刀、剃须刀、牙刷等;幼儿园共用玩具传播;共用设施如共用游泳池,纸币常被高污染,点钞员手指乙肝检出率达73%;美容操作如纹身、穿耳、修剪指甲等。

二、医院内传播 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医护人员/病人与病人之间的传播,血液透析及不洁注射传染已少见。

三、母婴传播 乙肝阳性的母亲可传染其婴儿,宫内传播的可能较小,大多为围生期密切接触传播,母乳喂养并不使婴儿感染乙肝的风险增加,母婴传播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有效阻止。

四、静脉吸毒 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HBV风险较高。

五、性接触 多表现为急性非显性感染,即为一过性,不知不觉间感染,随后再现抗体,极少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六、输血及血制品 严格管理后仍有很少数传播,每百万单位血液约2~16例感染。

其它如共餐、共用食具、咳嗽、喷嚏、接吻、哺乳、偶然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其实,一般的接触是不会被传染乙肝的,我们应该理解这些乙肝患者,给他们信心,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有动力去面对疾病。如果我们家里有亲人是乙肝患者,那我们就更应该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为了病人的健康,也为了家人的健康。

3看看乙肝的传播方式到底有哪些

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危害很大且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了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对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和降低感染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型肝炎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被乙型肝炎病毒传播。

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容易被忽略的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比比皆是,那么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具体有哪些呢?

1、经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最年已经采取了相应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环节的传播几率。携带乙肝病毒的父亲也有一定几率传播给后代,而且更加难以预防。所以在怀孕前应该积极治疗,将病情控制在稳定状态,最大程度的降低传播几率。

3、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一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之一;血液透析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4、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重要的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具体引人而异。因乙型肝炎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型肝炎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亲吻。

5、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传播,成为隐匿的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但是一般被污染的物品含病毒量是非常低的,达不到致病目的,往往很快被消灭,所以此类传播比较少见。

6、昆虫叮咬传播: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的传播起一定作用。如由于蚊虫叮咬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皮肤粘膜破损处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如因被蚊子叮咬后的痛痒采取的抓挠)。据国内外多年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在蚊子体内根本无法复制繁殖,而且乙型肝炎病毒随血液被蚊子吸食后一般在14小时内就会被消化。即使没有被消化,乙型肝炎病毒在蚊子体内也不会活过48小时,而蚊子的吸血间隔在72小时左右。还有证据表明,蚊子在吸食血液时并不会把前一次吸入的血液吐出到被吸食者体内,它只是吐出一些自己的唾液产生一些润滑和麻痹效果而已。所以一直波有争议的被蚊虫叮咬也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应排除。

多了解一些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可以避免一些乙型肝炎的传播。当然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体内乙肝抗体滴度达到10国际单位/毫升,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人体不受到乙肝病毒的传染。

4乙肝的传播途径到底是什么呢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对乙肝携带者及患者敬而远之,甚至说话都感到恐慌。在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携带者约有1亿,由于对乙肝疾病的宣传不到位,容易引起社会大众的心理恐慌。乙肝到底是怎样的疾病;乙肝的传播途径又是是什么,本文对其做了简单介绍。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

我国于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 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

我们了解了乙肝疾病,对乙肝的传播途径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怎样和乙肝病人交流等。如果生活中有乙肝病人,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自己做好防护工作,以免感染。

5乙肝及乙肝的传播途径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科学地认识和确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自身健康状况、传染源作用和造成乙肝传播的可能性,是正确对待和处理相关问题的前提。

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秘书长、卫生部肝炎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苏崇鳌研究员介绍,乙肝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经过可表现为多种类型: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呈亚临床感染状态或急性乙肝发病,%以上感染者迅速康复,成为有乙肝免疫力的健康人。

乙肝病毒携带者,表现为病毒表面抗原长期阳性(可能终生阳性),但肝功能长期正常,肝组织无明显损伤。他们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无区别,但部分人可能在青年或中年时转化为慢性肝炎。

慢性乙肝,在中国约有2000万人,表现为反复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但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少部分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肝硬化和肝癌,平均高发年龄为40-50岁,由少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病人转化而来,病死率高。

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多从慢性乙肝病人经治疗转化而来,表现为肝功能正常,病毒复制水平低下,病情长期稳定,具有和健康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乙肝病毒携带者均具有传染性,但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方可造成传染。乙肝是经血传播疾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伤口进入机体而造成感染,不会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消化道传染,不经血液的一般接触也不会造成传染。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乙肝病人,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与一般健康人无区别。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除不能献血、不宜参加体能负荷超常的特殊训练或职业,不宜担任手术治疗科室的医务人员外,其就学、就业、结婚及参加社会活动均不应受限,更不应受到歧视。

如果觉得《看看乙肝的传播方式到底有哪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