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乙肝康复网 > 乙肝病毒是否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乙肝病毒是否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时间:2019-04-01 15:00:05

相关推荐

在大家都在关注乙肝患者乱用药,治疗乙肝药物的广告更是多不胜数。那么专科医生目前对乙肝的治疗,也是各有一套,缺乏规范。究其原因,一是国家批准

1乙肝我们该怎么治

在大家都在关注乙肝患者乱用药,治疗乙肝药物的广告更是多不胜数。那么专科医生目前对乙肝的治疗,也是各有一套,缺乏规范。究其原因,一是国家批准的治疗肝炎药物实在太多;二是专家们在全国性的肝病、传染病学术会上(这种会议每年至少在10次以上),这次推荐这种药,下次推荐另一种药,真让我们这些基层临床医生无所适从。我们只有自拿主意进行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护肝抗炎、抗肝纤维化四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不可能也无须将四个方面的药物都用上,那样病人的身体和经济能力都是无法承受的。因此,国内一些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提出:现行的抗病毒疗法是不是惟一有效的方法?治疗的目的是否仅限于病毒的抑制或清除?是否应该把抗炎、抗肝细胞损伤、抗肝纤维化作为治疗的重点?专家们的意见都不统一,那么基层临床医生又该如何选择药物?如何做到合理用药?疗程该有多长?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乙肝——我们该怎么治?

因此,我们呼吁卫生部尽快组织专家制订我国乙肝治疗规范或方案(整理),使广大临床医生在乙肝治疗上有章可循,尽早结束这种治疗上的各行其是状态。

2乙肝病毒是否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有朋友问我乙肝病毒是否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应该说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蚊子及各种吸血昆虫有可能传播乙肝病毒,但其发生概率远比其他途径要小,大可不必过分担心。

以下乙肝的传播途径:

1、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指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分娩期、哺乳期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的一种方式。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有%-%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表面抗原和抗原双阳性的母亲有%-%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孕妇是乙肝带原者,通过产道直接传染给新生儿。

2、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主要包括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器针头及针炙、牙科及手术器械等医疗行为,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纹身、纹眉、穿耳眼、做双眼皮、刮面等具有损伤性的美容行为。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在热带、副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现在由于加强了对献血员的筛查,由输血造成的乙肝传播已经很少。但是,少数HBVDNA阳性,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血液还是可能漏检。所以,经血液途径传播乙肝还没有完全杜绝。

3、性接触传播:与乙肝患者或带原者长期密切接触如: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会造成污染而传染乙肝。男女性生活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液传播乙肝病毒。性传播的HBsAg阳性率为5.44%,而社会生活中一般接触传播的HBsAg阳性率仅仅为0.68%。所以,在家庭中,HBsAg阳性的配偶较之其他家庭成员更容易感染乙肝。性乱是造成乙肝性传播的原因之一。

4、密切接触传播: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家庭日常生活可造成传播的情况主要有:HBsAg阳性人的创伤出血、月经血、痔疮血污染家庭环境;与HBsAg阳性人共用牙刷、口杯、毛巾和剃刀;HBsAg阳性人同乳幼儿密切接触,尤其是口喂小儿。

5、体液传播:如医疗器材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引起传染。

3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广泛应用,在预防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疫苗注射过程中,注射时机、方法的偏差却可能造成母婴传播阻断的失败,因此更新医生的观念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必要。

要想阻断母婴传播,首先就要知道母婴传播的途径,目前认为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有分娩过程中受染、子宫内受染和通过卵子受染三种,因此阻断也从这些方面考虑。

预防子宫内受染

“子宫内受染时间”尚无定论

“子宫内传播定义”标准不统一

首先是子宫内受染的时间,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主要是妊娠的最后3个月,但是也有人通过研究引产胎儿肝脏发现,妊娠早期即可以有感染。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这涉及什么时候开始预防的问题。

其次是子宫内传播的定义,目前也没有统一。有人认为“出生后脐带血或静脉血阳性”即为宫内传播;也有人认为,出生后外周血HBV标物阳性并持续至满月者即为宫内传播;也有人认为“出生后经过HBIG+乙肝疫苗预防,6+月HBsAg持续(+)者”才算宫内传播。我认为,最后一个比较恰当。因为,只有经过HBIG+乙肝疫苗预防无效才能肯定是子宫内传播。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采取统一

的标准。

最后一个是宫内传播的阻断,目前主要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妊娠最后3个月,每个月给母亲注射一支HBIG,婴儿出生后再按常规预防,很多报告都认为有效,但是,也有人认为病人血液中HBsAg那样多,注射一支HBIG很难降低血液中的HBVDNA。因此,这个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实,这个问题研究起来很简单,把注射前后的血清都低温保存起来,然后用同一试剂进行检测即可。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用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进行预防,例如,有人报告,38名孕妇,怀孕前即应用拉米夫定有效,怀孕后,病人同意继续应用,结果38名新生儿均未受染。也有人报告,妊娠第28周开始应用拉米夫定0.1/d,新生儿1岁时HBsAg阳性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42,5/35(14%)。还有一篇报道,病人均为病毒高滴度(>108)者,亦即高传染性者,妊娠第28周开始应用拉米夫定,结果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为14.3%(3/21),对照组为50%(9/18)。以上材料说明,应用拉米夫定确可减低母亲血液中的HBVDNA,减少新生儿

的HBsAg携带率,如果怀孕前即开始应用,有可能完全预防,妊娠第28周开始应用,也可能减少新生儿的感染率。从理论上,应用越早,效果越好。根据目前的报告,还没有对新生儿发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也必须指出,拉米夫定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批准,因此最好不要建议孕妇采用,可以把这种情况如实详细地告诉孕妇,是否采用完全由孕妇及其家属自行决定。另外,从理论上,替比夫定在预防母婴传播上可能比拉米夫定更安全,因为从动物实验上它对于胎儿完全没有不良反应,故属于妊娠用药中的B级,而拉米夫定属于C级,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临床应用的报告。

最后一种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卵子受染而传播,这在动物实验虽

有可能,但临床上还未证实。

4不要迷信乙肝转阴

不要迷信乙肝转阴

许多乙肝患者对所谓"大三阳"转阴及"小三阳"转阴的说法坚信不移,其实,乙肝患者必须辩证地看待乙肝转阴。

对于慢性乙肝,“大、小三阳”是通俗的说法,“所有指标转阴”“乙肝转阴”是一种理想状态,目前不可能实现。有些阳性抗体根本无需转阴,如e抗体;某些指标“转阴”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如反映病毒复制指标的抗原。

“大三阳”病人的e抗原为阳性,说明病毒处于复制状态。对于“大三阳”病人,“转换”比“转阴”更为重要。所谓“转换”是指标志乙肝病毒是否处于复制状态的e抗原由阳性转为阴性,同时人体产生的“中和”e抗原的e抗体由阴性变为阳性。只有实现了这一“转换”,才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有可能得到抑制。

虽然乙肝病毒的复制可在短期内被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有效地抑制,但很难被彻底清除,停药后经常出现病情反复。而e抗体“转阳”,意味着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已经被激活,对携带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展开“攻击”了。因此,即使停药后,也能保证病情平稳,有效地遏制病毒,控制病情。因此,e抗原消失,e抗原阳性向e抗体阳性的“转换”是治疗“大三阳”病人的关键。

“小三阳”病人的e抗原呈阴性,但不是所有“小三阳”患者都可以高枕无忧,因为有些“小三阳”病人e抗原呈阴性的原因是因为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所以,即使e抗原指标呈阴性,乙肝病毒DNA仍然在不断复制,因此疾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些患者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病情进展速度比“大三阳”还要快。据统计,在中国的3千万慢性乙肝患者中,近30%是“小三阳”患者。

中华医学会近日公布的《中国乙肝患者认知现状研究报告》显示,33%的患者将治疗目标定为“彻底清除病毒”,55%的被调查者认为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大三阳转阴”。所以,改变乙肝患者对“转阴”的误解,使他们认识到“转换”的重要性已成为乙肝治疗领域中的当务之急。

5什么是乙肝,乙肝的传播途径及危害

中国是肝炎大国,全国共有10%的感染乙肝病毒,许多人谈乙肝而色变,但是更多的人对乙肝的危害及怎样传播乙肝的知识知之甚少。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乙肝的相关知识。

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它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起肝脏的病变,是我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乙肝病毒(HBV)通过皮肤、粘膜进入机体后,迅速通过血流到达肝和其他器官,包括胰腺、胆管、肾小球基底膜、血管、皮肤、白细胞和骨髓细胞等。HBV在肝外组织中可潜伏下来并导致相应病理改变和免疫功能的改变。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1)经血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型传播:如孕妇带病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感染等。

(3)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北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也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源透析患者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4)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型恋的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也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5)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血液、胆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建议你尽早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如果各个方面都正常,那么尽早注射乙肝疫苗,如产生了抗体那么感染的几率就非常小。

如果觉得《乙肝病毒是否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